總書記考察康達農機長期合作伙伴 ——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習近平總書記7月22日赴吉林考察調研。當天下午第一站就首先來到四平市梨樹縣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核心示范區、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
“中國飯碗”:黑土地上的牽掛(總臺央視記者拍攝)
這里是全國最大的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里重點了解糧食生產、黑土地保護利用、農業機械化規?;洜I等情況。總書記說,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護好黑土地這一“耕地中的大熊貓”。你們探索實施玉米秸稈還田覆蓋,不僅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還能起到防風蝕水蝕和保墑等作用,這種模式值得總結和推廣。
由于保護不及時、耕作不合理,梨樹縣黑土厚度曾在30年里減少了近40厘米。國內相關大學和科研院所在這里聯合攻關,最終開創了梨樹模式:以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栽培技術為核心,為越來越薄的黑土層披上“棉被”,讓黑土地重新煥發生機。
正是在這片熱土上,梨樹縣當地技術人員成功研發出我國第一臺能滿足“梨樹模式”作業需要的農機具——重型牽引(指甲式)免耕播種機并由此誕生了行業知名的吉峰三農科技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吉林省康達農業機械有限公司。
秸稈留在農田不僅能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地力,而且解決了秸稈焚燒導致的環境問題。(資料圖)
梨樹模式帶來了改善土地、保護環境、提高效益的綜合效應。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總書記強調,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四平看糧,意味深長。
總書記隨后來到位于梨樹縣八里廟村的盧偉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52歲的合作社理事長盧偉是本地農民,他早就意識到規模經營的必要性和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性:規模經營既解決土地“零散細碎”問題,又能解放農村勞動力。除了規?;?,合作社還推行機械化和保護性耕作技術,現在已擁有大型農機具54臺套,其中用于玉米保護性耕作的主要機具從2013年至今就一直獨家選用康達農機生產的康達牌玉米秸稈全覆蓋免耕播種機等系列保護性耕作機具。
在向總書記介紹推廣保護性耕作所需的主要配套機具時,盧偉重點提到康達農機最新研發并投放市場的一款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保護性耕作配套機具,以及通過采用該機具實現先進的等腰三角形種植模式所帶來的增產增收效果后,總書記面帶微笑、頻頻點頭。
央視新聞聯播畫面(背景藍色機具為康達牌系列保護性耕作機具)